阅读的启蒙

时间:2021-9-16     作者:smarteng     分类: 写作生活


写在前面:

这是整理的一些有关读书的灵感,其中大多数都随手记录于「知识星球」,如果其中有片言只语能对你有启发,这便是令我最高兴的事情。

要读就读经典书

在收拾书柜时问自己一个问题,到底要把时间花在哪些书上?是畅销还是经典书?答案显而易见:经典书。所以把书柜里那些经典书都翻出来,铺了一地,准备最近好好读一下。

注:在收拾出经典书籍并放置于自己的书房内后,我的阅读量大增,而且收益大增,双重回报。

读书的闭环

我现在读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闭环,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,然后很快找到这方面的经典名著,快速阅读,找到自己感兴趣的、并且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部分,把这部分用于实践。然后呢,又把这一部分的感想尽快去传播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闭环,是让我的读书效率大增。

注:传播的闭环最终在「知识星球」和 微信公众号两个渠道完成,其中知识星球记录了自己的碎片化认知,更为鲜活。
读书的真正意义

我今天早晨突然理解到读书的真正意义。人类的认知是依赖于模型的,我们读书就是让我们看清楚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模型是什么,局限性在哪里,通过读书又能借鉴哪些模型,知道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。通过不断理解和掌握新的模型,从而使我们的认知达到新的层次,这就是读书的意义。
这其中代表两种迁移能力:一种是从a模型迁移到b模型的能力;第二种是从认知(模型)迁移到实践的能力。

《穷查理宝典》与思维模型

对于模型思维提的比较多的其实是《穷查理宝典》,但是这本书本质上并没有具体讲什么模型,它只是非常重视模型。我是后续在很多地方看到了模型的重要性,才真正理解到穷查理宝典中强调模型的意义。

注: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;而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使用思维模型的差别。

书籍可读性

有几种不同的书

  1. 有观点,没逻辑,典型的是成功学,总是讲很多个案,给你的印象是:别人这样做成功了,所以你这样做也可以成功。这种就像糖水一样,感觉甜,其实有害。
  2. 有观点,有逻辑。这种书可以证伪,所以可以看。大部分书在这里,其中不乏经典之作。
  3. 有观点,有逻辑,有示意图。这种书容易理解得更深,而且能把问题定性描述清楚,也很容易转述和自己运用。我挺喜欢这类书,比如《系统思维》。
  4. 有观点,有逻辑,有示意图,有数据和推导。这种书更加严谨,不仅能定性说明问题,也可以定量说明问题,可以深入研究,但不太好读。比如GEB《哥德尔、埃舍尔、巴赫 —— 集异壁之大成》。
    没观点的书没有列。
    自己写文章也要注意避免1,要从2逐渐向3、4发展。
    从阅读效率与愉悦性的平衡来看,第二、第三类书是最值得重视的,当你想在一个领域深入钻研时,可以重点关注第四类书。

快速高效阅读的关键

我在看《表象与本质》一书时,想到了和快速阅读的相关性,随手画了一个图,解释一下。快速阅读的最佳区域发生在右下角这个象限,其次是右上角这个象限。
但是有太多人把80%的时间浪费在左下角这个象限。如果大家不把读书理解成单独的读一本新书,而是把阅读理解成与自己旧的知识框架建立有机关联的过程,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右下角这个象限。这能让我们快速而有效的阅读一本新书。
阅读是依赖过去的认知版图,逐渐扩充认知边界的过程,而不是远行万里去征服一个孤岛的过程。

注:这里讲得还是「迁移能力」

读书笔记:《当下的启蒙》,作者:史蒂芬·平克

而理性的本质,就是思考者总能退后一步,想一想自己的缺陷,并用推理的方法找出绕道而行的路径。
教育研究人员对这些原因再熟悉不过。无论什么样的课程,只要是由一位老师站在黑板前面长篇大论,学生拿着标记笔在课本上标着重点,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课程就是无效的。
人们只有被迫靠自己想通某个理论,与他人进行讨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去解决问题,他们才能真的搞明白。

注:阅读最大的意义是什么?与那些比你厉害很多的人,跨越时空进行对话,聆听其教诲。

标签: 写作